國產手機品牌廠商為何頻繁調整?
自10月以來,一些手機品牌紛紛內部調整,這里面不乏聯想、中興、TCL這樣的大廠。還包括互聯網思維的360手機。
10月24日,中興通訊發布了紅頭文件,殷一民將擔任公司董事和中興終端事業部CEO,曾學忠繼續擔任中興EVP(全球副總裁),協助殷一民工作。
隨后11月初,聯想也宣布調整,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原移動業務集團(MBG)聯席總裁陳旭東將負責聯想全球服務業務,聯想MBG業務將由聯想集團公司高級副總裁喬健負責。
第二天,騰訊科技獨家獲悉,360手機內部也進行了調整,祝芳浩卸任360手機總裁一職,360手機副總裁李開新升任執行副總裁,負責360手機日常所有運營,實際上已相當于總裁。
加上此番TCL的調整,這些品牌一個很明顯的共同點,就是在中國市場不作為。
究其背后原因:一方面中國市場的競爭壓力日趨加重,尤其是在已飽和、搶奪存量市場的前提下更為明顯。
根據IDC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16年智能手機市場持有量將達到15億,但其增速只能達到3%。相比2015年同期的10.5%,同比增速下降的非常明顯。這主要原因來自于兩方面:發達市場已經飽和以及新興市場還還沒有開始爆發式增長。
另一方面則是手機廠商的綜合競爭力不夠強。以中興手機為例,這家品牌曾經是全球前四的手機廠商,但過度依賴運營商渠道,加上產品迭代沒有清晰的主線,導致迅速衰落;同樣受運營商渠道“傷害”的還有聯想手機,對于產品需求的設計往往脫離了用戶的實際需求,尤其是后半年推出的手機模塊化概念,被網友吐槽回到山寨機年代。
反之,能保持市場較大份額的國產手機廠商始終緊接地氣。如華為、金立聚焦安全和保密,vivo、OPPO則專注于解決消費者最關心的拍照和續航兩大痛點。
不難看出,中國的手機市場已經從中低端市場向中高端市場轉變,人們對于智能手機的追求不再是“物美價廉”,更加注重手機的品質。國產智能手機從拼參數到拼用戶體驗,獨有的特色和用戶的體驗是在這場“手機之戰”中取勝的關鍵。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有機構預測,未來一到三年之內,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將進入更快速的洗牌期,只有少數品牌會活下去,大部分都會死亡。來自:LCD液晶網
- 上一篇:TCL手機啟動裁員高管被架空 [2016/12/1]
- 下一篇:今年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幾乎停止增長 [201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