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顯示屏發展歷史、現狀和趨勢
2016/12/19 17:29:05 點擊:
它作為液晶最重要的一種應用,液晶顯示屏伴隨液晶的誕生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道路[2]。早在1888—1889年,奧地利植物學家F.Reinitzer與和德國物理學家共同發現了第一種液晶材料.20世紀20年代人們就已經合成出300多種液晶,并完成了至今還應用的近晶相、向列相和膽甾相的液晶分類。從30年****始,眾多物理學家展開了液晶物理特性的研究,首次揭示了液晶的各向異性特性以及在外場作用下向列相變形及其閾值特性.這些工作為液晶顯示的應用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60年代中期美國首先發現液晶顯示原理,1968年公開在刊物上發表向列相液晶動態散射顯示原理和顯示樣機。第一臺成型的液晶顯示媒體出現在1971年,這就是最初的TN-LCD(扭曲向列液晶顯示器),80年代初TN-LCD商品大量上市,主要被用作手表、時鐘、電子計算機、電話、傳真機及一般家電品的數字顯示,目前簡單矩陣驅動的TN型產品以小尺寸黑白文字顯示類LCD為主。

1984年歐美提出了STN-LCD超扭曲向列液晶顯示器),同時也提出了TFT-LCD(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技術,但在那時還不夠成熟。80年代末,日本掌握了STN-LCD的大規模生產技術,LCD工業開始飛躍發展。1993年日本又掌握了TFT-LCD生產技術,液晶顯示器開始一方面向廉價、低成本的方向發展,隨后DSTN-LCD(雙層超扭曲向列)誕生;另一方面向高端的薄膜晶體管TFT-LCD發展。1997年,日本成了一大批以550mm×700mm為代表的大基板尺寸第三代TFT-LCD生產線。在此期間,韓國和臺灣也開始介入液晶顯示器生產領域,我國內地企業引進生產線,生產TN-LCD.
我國于1969年開始研究液晶顯示,但規模生產起步較晚。目前我國雖然是世界上最大的TN-LCD生產國,在原材料技術和生產工藝技術上已落后一步。而東亞地區,逐漸發展成為世界液晶顯示器的主要生產地,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則走在了最前列。近年,隨著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加入WTO,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己經將大部分STN的生產線和部分TFT生產線向中國大陸轉移,中國大陸已經陸續投產幾條較為先進的TFT生產線。但生產工藝、技術和部分原材料的專利仍掌握在日本或其它少數國家手中,這是中國大陸LCD產業發展的不利因素。
- 上一篇:液晶顯示器件基本知識有哪些? [2016/12/19]
- 下一篇:液晶顯示器件是什么? [2016/12/19]